時間:2023-03-30 11:21:37 次數:349
近日,根據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組建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國家數據局的組建,至少釋放了四個信號。
數據要素爲國家重要戰略資源
數據成爲第五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早已成爲經濟學中公認的生產要素,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發展中,四大要素一直處於核心地位。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當仁不讓成爲最有價值的要素之一,國家數據局的組建,可看出數據要素已成爲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
政策確認:
數據第一次確認爲新型生產要素。2020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數據第一次作爲新型生產要素,成爲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後的第五要素。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包括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政策導向:
探索數據要素流通規則。經濟發展有賴於要素資源的充分流通和開發利用。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提出探索建立數據要素流通規則,包括完善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機制、建立健全數據流通交易規則、拓展規範化數據開發利用場景、加強數據安全保護,並提出到2023年,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基礎制度建設探索上取得積極進展。
政策升級:
數據要素專項意見。《國家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1)》顯示,2021年我國數據資源產量佔全球數據總產量的9.9%,居全球第二。2022年1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指出,數據基礎制度建設事關國家發展和安全大局,要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文件提出了四大制度建設。
信號二:
數據協同共享勢不可擋
多年堵點痛點。數據互通、數據共享是近幾年政府部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堵點、痛點。各部門都有自身職責定位,有上位法,有上級要求,有一套多年形成的業務規則,業務管理中的各類數據有可能含敏感信息、涉密信息、輿情信息等等。
實施執行不易。在數字中國、數字政府建設中,數據協同共享,誰來協同誰?誰主動共享?共享什麼數據?共享到何種程度數據?如何與各部門面對的上級要求相適配,如何維護共享中的數據安全?一系列問題,誰來制定業務的數據標準、協同共享標準?誰對協同共享的數據負責?
滿足了機構保障的剛需。政府數據協同共享的難,不限於技術,不在於能力,更不要只是指責政府部門作爲與否,政務數據協同共享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機構保障。
目前尚不可知國家數據局在實際工作開展中的發力方向和着力點,然於數據工作而言,國家數據局的組建,讓數字中國、數字政府建設,有了個明確的、強有力的機構。
政策設計:
有目標。2022年6月《國務院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到2025年的主要目標。
數據協同:
有部署。《國務院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提升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水平,並在協同監管、協同服務、協同治理、協同響應等方面進行了部署安排。
數據共享:
有模式。強調“共同使用、共享收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強調數據要素的共享性和普惠性,提出要推進非公共數據按市場化方式“共同使用、共享收益”的新模式,完善數據要素收益的再分配調節機制,讓全體人民更好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
信號三:
數據治理時代拉開大幕
政府從管理思維向治理思維的轉變,已倡導多年。多地政府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爲數據治理提供了鮮活的經驗案例。近兩年黨中央 國務院文件中有關數據治理的內容,也逐步涉及了治理格局、治理方式、治理模式、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治理制度等一系列內容,爲已然到來的數據治理時代,提供了框架思考。
關於數據治理,目前的認知與實踐,較爲多元化,大致可分爲如下四類。筆者淺見,以實際工作與現實需求而言,四類實踐,皆有裨益。寄期望於國家數據局的組建,能爲數據治理提供更多方向、更多支撐、更多指導,能讓數據治理更有利於人民羣衆和市場主體的獲得感。
數字化治理:
最爲普遍。基於信息化和數字技術,從政府數字機關建設到業務辦理的在線可辦、“全程網辦”,到跨部門的“一件事”、“證照互認”等,到跨地區的“全城可辦”、“省內通辦”“跨省通辦”,到區域協同性質的京津冀協同辦理、長三角一體化、大灣區協同辦理等等。不諱言,現實辦理中,真正實現上述跨越的可辦事項比例仍不高,也仍存在着部分人工幫辦、代辦等線下形式,然涉企、涉羣衆辦事事項確實在一步步的數據化、便利化。數字化治理已開啓多年,部分業務辦理,如電子稅務局等,在成熟中不斷升級迭代,真正的利企便民。企業和羣衆也越發擁抱歡迎數字化治理方式。
數據賦能政府治理:
實效突出。借助數字化工具,提升業務辦理效率、業務治理能力等。在社保工作、住房公積金、生態環境領域等,都有卓有成效的運用。林業工作中遙感技術的普遍應用,也是一例。三年疫情防控工作,數據賦能彰顯清晰。數據賦能過程中,如何完成管理思維的觸動,完成向治理思維的轉變,是接下來的一個重要探索。
用數據治理:
更爲務實。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每年度各地政府的民生實事、折子工程,2023開年以來,各地政府對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的高度關注等等,地方數據能提供最直接、最接地氣、最有效的決策依據。筆者在多地政府部門的培訓工作中,經常問及,本地區季度或年度中,新辦企業集中在哪些細分行業,有哪些共性需求,面臨哪些現實堵點,本級政府能提供哪些服務打通堵點,本級政府需上級部門提供哪些支持?大多無人能答。地方數據中蘊含着地方治理寶藏,蘊含着地方發展財富,如何深度挖掘數據,用數據提供更好的、更貼合地方實際、更有助於地方發展的施政方針,尚需多下功夫。
數據要素治理:
最爲期待。《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的出臺即提出的各項探索,對下一步數字化治理和數據治理等各項工作,皆充滿期待。
信號四:
數字經濟主導地位已定
頂層設計:
高規格。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爲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爲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爲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機構設置:
由部際聯席會到國家數據局。2022年7月國務院同意建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的數字經濟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民銀行、國務院國資委、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等20個部門組成,國家發改委牽頭。2023年3月,國家發改委的統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職能並入國家數據局。
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包括數字經濟內核、外延,也包括數字經濟與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的協調發展。發展數字經濟不只限於經濟領域價值,更具有全社會意義。數字經濟在下一步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凸顯。
一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在統計意義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是指爲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於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其產業範圍確定爲:01數字產品制造業、02數字產品服務業、03數字技術應用業、04數字要素驅動業等四個行業大類,主要包括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第05大類爲產業數字化部分,指應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爲傳統產業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二是加快數字經濟與各領域融合發展。凱恩斯經濟學有個投資乘數概念,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引擎,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的多維、充分融合,帶來的乘數效益,將會數倍、乃至數百倍於原有業態、原有領域。原有要素支撐下的各業態、各領域,在數據深度融合,發揮作用後,皆可能有無限發展空間。
三是促進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協調發展。《國務院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以數字政府建設爲牽引,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高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準確把握行業和企業發展需求,打造主動式、多層次創新服務場景,精準匹配公共服務資源,提升社會服務數字化普惠水平,更好滿足數字經濟發展需要。
我國是數據資源大國,在數據越發重要,作用越發顯著的當下,組建國家數據局,傳遞的信號是豐富多元的。我們翹首以盼。
來源:今報在線
巨龍信息的數字化實踐
隨着數字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國家治理體系也隨着社會發展進步不斷調整革新。"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已成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履職水平的必然要求。
巨龍信息憑借20多年的公安信息化建設經驗,借鑑公安的數字化之路,復用數據工程的方法和工具,通過多年數字政府實踐積累的經驗,充分發揮智能大數據治理的經驗和能力,積極參與各地數字政府建設和標準制定,在領導決策、市域社會治理、政務數據治理等方面助力數字政府建設,輻射全國。